马钰的声音从远处传来,仿佛隔着一层水幕:,内丹之道,首重炼精化气,元精与元气相合,方能……”
韩牧已听不真切。他体内的灵根正疯狂汲取书中的信息,那些对常人而言玄奥难懂的文字,在他灵识中却化作清晰的修炼图景,丹田如鼎炉,精气似水火,周天运转若日月轮回。
恍惚间,他看见自己经脉中有点点银光流动,正是《抱朴子》所言“金液还丹”之象,阁内的空气突然变得粘稠,书架上的典籍无风自动,发出哗啦啦的响声。
“小师叔……”马钰一声轻喝,拂尘在韩牧眼前划过,打断了他的入定状态。
韩牧回过神来,发现手中《抱朴子》的书页竟泛着淡淡的金光,他深吸一口气,体内灵根仍在微微颤动,但已恢复平静。
“看来,这书对我很有用!”韩牧满意的合上书册,却感到那些修炼法门已深深印在脑海,“这《抱朴子》所言内丹术,可是分为四个境界?”
马钰点了点头开口道:“正是,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、炼神还虚、炼虚合道,此乃全真内丹四要诀。”
说完之后,马钰顿了顿,声音更低,“但千百年来,有没有人能真正踏入炼气化神者,那就不得而知了,就是恩师他老家人,武功通玄,乃是公认的武功天下第一,可是终究也免不了生老病死,这修仙之途,实在是过于渺茫!”
韩牧同样顿了顿,他有灵根这件事就是告诉别人,别人都未必会相信。
武侠世界的人踏入修真境,说起来都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事。
目前对于他而言,就是要通过道家历代典籍中的记录的炼气修真之法来印证自己,唯有通过摸索,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修真之路。
韩牧清晰感受到,自己体内的灵根正是突破这些关隘的关键,常人难以凝聚的“先天一炁”,如今对他而言却如水到渠成。
接下来的几日时间,韩牧开始在藏书楼中研究起道家典籍中记载的炼气修真之法来。
韩牧遍观历代的道家理论研究,他发现,道家修炼功法至唐以后有重大之发展,即“内丹”功法之创造。
内丹功法承继道家传统之守一、吐纳、行气、坐忘等修炼方法之精粹,以人之精、气、神作主要炼养对象,通过先天气、后天气的锻炼,使三者在体内凝聚成丹。
唐末五代以来,钟离权、吕洞宾、崔希范、陈抟等着名道家为内丹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。
其基本原理为:“顺则生人生物,逆则成佛成仙。”即认为太初无形无象之道,即真元之气,此气化为阴阳,阴阳再生成三,三衍生万物,此即宇宙之生成,道家谓之顺行,即有生有死,生生不息之道。
道家创内丹,据上述顺行生成之道逆而行之,即炼精化气,炼气化神,炼神还虚,由三合二,由二合一,一归无极,重返本源,修真成仙,永离死生。
内丹流派繁多,有先性后命之北宗,有先命后性之南宗,有倡阴阳同类双修之东派,有于双修之中强调清静自然之西派。
各派主张虽有不同,但修炼内丹之大体过程、步骤基本一致:第一阶段曰筑基,亦称炼己,即重在补亏填虚,以调动人体生命潜力,发挥心神意念作用,熟练呼吸控制技能,亦即气功之初步功夫。
此一段以内气通任督二脉出现小周天循环为主要标志。
第二阶段曰炼精化气,即炼三归二(精、气、神三者化为气神),亦称"初关”。筑基亦称"道术”,进入第二阶段方可称“仙术”,其重点在于由元精化为元气、元神,构成大药,作为丹母。有采药、封炉、炼药、止火等四步。
第三阶段曰炼气化神,即炼二归一(化气为神),亦称“中关”。其法为运入定寂照之力培育元神,由有为过渡至无为,至此,可谓“丹成”。
第四阶段为炼神还虚,又称上关,为丹法最高境界,此阶段纯入性功,常定常寂,一切归元,无遮无碍,万象通明,与天地、宇宙合一,元神可从天门而出,离体成仙。
《丹经极论》云:“存养既成,气足神全,出入自由。身外之身即法身,聚则成形,散则成气……隐显莫测,变化无穷,千里万里,须臾即到,过去未来之事,一一皆知,方可谓之阳神。”
韩牧从众多的理论中找出炼气入门之法,韩牧从张紫阳真人着论中找出,“吾别无他术,为能定心。”又曰:“目不乱视,神返于心,乃静之本。”炼神可分四步,即收心、守一、止念、入静。
“炼气需先调息、运气,静坐之际,先行闭息之道。闭息者,夫人之息,一息未际,而一息续之,今则一息即生,而抑后息,后息受抑,故续之缓缓也。久而息定,抑息千万不可动心,动心则逐于息,息未止而心已动矣。”
“始而有意,终于无意,起初用意引气旋转,由中而达外,由小而至大,一句一圈,数至三十六通而止。乃至收回,由外而旋内,从大而至小,亦数至三十六遍,复归太极而止,是为一周天也。久则不必用意,自然璇机不停,法轮自转,真个有歇手不得处。”
找到了修炼的具体方法,韩牧便开始打算开始尝试修炼。
新笔下文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