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都快七十的人了,竟然还想拜他为师呢!”说到拜师,其他几人眼里都冒出了光。
从这本教材就能看出来,阮晨光确实是真有本事。
要是他们能有机会成为阮晨光的徒弟,肯定能学到不少好东西。
一位四十出头的教授立刻接话:“如果阮晨光先生愿意收我当徒弟,我立马带上礼物去拜师!”
一位女教授也点头,表示认同:“我也有这个想法!古人说‘谁学问高,谁就是老师’。
虽然阮晨光先生年轻,但本事真的厉害。
我愿意跟着他学习。
不过,阮先生愿不愿意收我们,这就不一定了。”
“我也想拜!如果我能学会炼药术,把这项宝贵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,我就算是死也心甘了。”
“呵呵呵,你们这些老家伙啊,就别做梦拜师了。
你们岁数都这么大了,人家阮晨光还没满三十呢,估计人家看不上你们。
不过嘛,如果他愿意来我们学校当老师,那咱们也可以多讨教讨教。”
“这话有理。
要是他真到我们学校任教,我们也可以登门求教。
阮晨光先生这么有肚量,肯定会指点咱们几句。”
几个教授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,心里都很希望能拜他为师。
可大家也都知道,阮晨光大概率不会答应,只能说说罢了。
而且,大家在说话时都叫阮晨光“先生”,这是表达一种尊重。
就在这时,黄校长开口了:“时间也不早了,各位教授,你们是打算把这本书拿回家看,还是先留这儿?”
听他这么一说,几位教授立刻表态。
“当然是拿回家看啦!这么牛的书,我不一口气看完是睡不着觉的。”
“我也要带回家。”
“我也拿回去,得好好研究。”
大家都想带回去细读慢看。
黄校长点点头说道:“既然这样,那你们就拿回去看吧。
但我提醒一声,你们一定要做好保密,千万别外传!这本书可不是普通资料,没有阮晨光先生的同意,不能给别人看。
谁要是外泄了,后果自负。”
几位教授都连连点头答应。
毕竟这本书记录的是咱们大夏的传统文化瑰宝,保密性当然非常重要,没人敢随便外传。
其中一位教授收好书,笑着说道:“那我先走一步啦,我想马上去市场上买个药炉,回到家亲自试验一下,练练手!”
听他说完,其他几位教授也纷纷来了精神!
炼药这种技术,就得靠不断试验,才能真正掌握!在家准备一个药炉自己练,是个很靠谱的主意!
几人都按捺不住了!
“哈哈,我也不耽误了,我现在也得去买个药炉试试看!看了这本教材之后,我现在就手痒痒得很!”
“呵呵呵,我也去!这教材一上来就说,学炼药,首先得准备好药炉。
我记得城里的老街有个地方卖古董,估计那有老药炉。
我准备去买一个回来试一试!”
“老黄啊,古董市场的药炉都是收藏老物件,价格不低的。
一个炉子好几万、甚至十多万都有可能,你拿得出手吗?”
新笔下文学